何卫民
太湖县弥陀中学,546666296@qq.com
摘要:本文从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两个层面,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历史主题教学。
关键词:主题教学、主题、历史教学
引言
本人所在的弥陀中学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偏远山区,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学生知识面不宽致使大部分学生更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缺乏主动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本人在学习新课改精神的同时也开始在教学中尝试主题教学,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 不同于传统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主题教学讲究情景与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究。主题教学是一种整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通过用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课堂内容,并以此为核心贯穿整个课堂之中。
一、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1. 从高考命题特点看实施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历史主观题的命制,更加彰显历史学科的特点。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而不再以教材作为考核的主要目标。通过设置新的情境,将历史试题生活化,强调运用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胡军哲认为:“近年历史开放性试题考查基本上都是主干知识,而且体现了鲜明的主题特征。”以安徽历年高考试题为例,2014年安徽文综第36题以“文明交流”为主题考查相关内容,第37题考查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创新问题;2013年第37题考查的主题为“妇女解放”;2011年第35题考查了中国农业发展状况;2010年第35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2012年则分别考查民族问题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思想。而从全国卷看,2015年新课标卷第40题考查儒家思想, 2015年新课标卷Ⅱ第40题考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等等。由此可见,高考历史主观题大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通过一段或几段材料,打通模块、时代、地区、学科界限。高考这种命题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立意,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需要教师在平时有意识的把主题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去,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主题教学,以适应目前高考的主流形式。
2. 从教材编排特点看实施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材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编写原则, 采取专题加模块的形式进行编排,呈现出四个不同的版本,形成“一纲多本”的格局。教材编排形式的变化和版本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风格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而主题教学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主题,诱导学生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发散学生思维,并最终通过对主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一定的见解。主题教学更好地符合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等。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高中课堂,引起广泛关注。
二、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灵活提炼主题。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学情。提炼教学主题时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并对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需要采取的补救措施要有一定的预估,在教材体系基本框架下,更加灵活的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提炼出更具特色、更加新颖的教学主题。例如,我们可以以高考的热门考点来确定复习课中的教学主题,如法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传承,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等等。
2. 恰当整合材料充实主题。
在确定好主题与知能目标后,下一步就是要依据主题来选择材料。材料的选择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首先所选择的材料要能够清晰的传达出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所选的材料要能让学生对所确定的主题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能够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形成冲突的材料,当于学生的认识有所冲突时就能够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主题有深刻的印象,通过对主题的学习从而在现有的认识得到提升。再次选择的材料应该理性和富有深度,理性与深度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后通过思考在认知上得到较大的升华。因此教师在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我们要尽量选取感染性强的材料。材料的感染性愈强,就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辛亥革命—一伟大的变革”这一主题中,笔者选择了这样的材料:“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图片和革命党人在经历一系列的起义后终于取得武昌起义的胜利;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来自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党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在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后才换来的。《临时约法》则告诉我们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必修一《解放战争》内战的爆发一目中,笔者选取了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三份电报,这三份电报可以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当时的历史,通过请同学们分析蒋介石此举动,揭穿其“假和平真内战”的意图,并展现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气概,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诚意,使国民党陷入被动的政治局面。
3. 教学过程中突出主题。
在教学材料收集充分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乎到教师能否将主题教学顺利的在课堂上开展,可以说教学设计的好坏是关系到教师主题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设计要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来进行。对于如何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可以巧妙的设立一条主线,当然这条主线要能引出主题。让学生沿着主线一步步理解主题。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中,我们以太平天国为主题,以洪秀全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了解洪秀全的一系列活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性质、结果,同时也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可以说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到农民虽然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并不能完成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也无法让中国脱离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外,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预留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引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答案。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材料: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尝中夜起而大哭。嗟乎!谁其知之!”然后追问:严复为何中夜起而大哭?引发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鼓励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积极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总结。
教学活动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劳动,没有哪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即便是同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在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身上,其教学效果也会是有差异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改进,这是教师成长和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
总之,主题教学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主题的确定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情、课型灵活运用,把主题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活动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劳动,没有哪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即便是同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在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身上,其教学效果也会是有差异的。因此,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是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改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Ⅰ)(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Ⅱ)(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胡军哲:《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及教学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