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张丙
(太湖县弥陀高中564377821@qq.com)
摘要: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生物的世纪,化学学科将作为核心学科而出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有分析课标的能力,熟练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熟练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学生的能力,探究型实验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及应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等。本文从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角度分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与学生和谐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再愉快中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在化学教学中人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化学教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意注意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能较长时间保持有一定目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有意注意恰恰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的组织,旧知识的复习,新课的展开,收尾小结,教学反馈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使教与学的消息畅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特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有意注意规律应做到: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将认知性动力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行为,要靠教师正确引导和点拨。教师在正式讲授化学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悬念。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从学生以掌握的知识出发,即酸溶液呈酸性,pH小于7,碱溶液呈碱性,pH大于7。设问,那么盐溶液呈什么性呢?接着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测定NaCl溶液的pH,发现NaCl溶液的pH=7,呈中性。设问是否所有溶液的pH都等于7呢?接着由学生自己测定NH4Cl和CH3COONa溶液的pH,发现NH4Cl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而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实验结果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了分歧。迫使学生思考发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产生欲求解答的一种兴趣,即产生发展认知的需要,此时做些适当的引导,课堂教学就能深入的进行下去。又如在苯的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结合学生以往的经验提出问题,苯能否使溴水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由于苯的结构式中存在碳碳双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能”,接着由学生上台进行上述实验,学生振荡试管很久,溴水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颜色就是没有变化,实验结果与已有的经验又产生了分歧,接着引导学生看书,学习苯的分子结构这段课文,一般来说,这段课文比较枯燥,但由于有问题需要解决,学生读的十分认真,再经过讨论,当了解苯的分子结构时,前边实验遇到的悬念已得到解决。在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之前,向学生介绍溴苯是无色液体,比水重,试分析苯与液溴反应时可能产生的现象?学生发言也很热烈,有的根据教师写出的反应式中生成物里有溴化氢,说产生白雾,有的说会产生无色沉淀……教师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非常仔细,实验结果得到的溴苯是红褐色的,在长导管近水面处有白雾,为什么得到的溴苯不是无色的呢?为什么要用长导管呢?……一个个问题,一次次热烈的讨论把课引向深入,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探究、深思、发现、最后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有意注意。
二、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有意注意。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学生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是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力量,主要由三个内驱力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它既与学习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内驱力也是在课堂学习中一种最必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掌握化学学科的教材,需要学生不断的作出积极的努力,把新的概念和原理结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忍耐性等良好的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动机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是在认知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心理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唤起,对化学学习有较佳效果,能促进学生长期有意义学习,维持较持久的有意注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对化学实验又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另外再增加一些可视性好,操作又不复杂的边讲边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多糖教学中,当学到淀粉遇碘单质会有颜色反应时,所有学生用小刀切下一小片土豆,滴上碘酒,学生亲眼观察到蓝色出现时,非常兴奋。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比教师演示同样的实验好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即认知内驱力被激发,使我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上课的效率,效果都比较好。
三、维持学习的内部动机和有意注意的稳定性。
激发了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后,就要维持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有意注意,让学生获得注意的稳定性。但是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维持也不利,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策划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有趣的教材和使用各种呈现方式让学生了解某个主题,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增强情感学习。如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学到手性异构(又叫镜像异构)的时候,即使用实物模型,学生也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左右手做演示四根手指分别表示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手掌表示碳原子且手掌相对,此时它们刚好是事物和像之间的关系。维持学习动机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有密切关系而且和教学风格存在着相互作用,因为心理物理的刺激特征(强度大小、颜色、音调的变化等等),情绪的刺激特征,差异的刺激特征都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注意,因而教师的教学速度,姿势动作手势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实验室制取乙烯的演示实验,后面的学生对加热后烧瓶中物质变化状况看不清楚,教师就用多媒体录象的方法把实验过程在屏幕上同步呈现出来。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声,色,形象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四、营造化学教学中的“趣味场”,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为学生精心营造一个趣味浓厚的“教学场”或称“趣味场”,让学生乐在其中,乐中求知,不仅能促进学生热爱学习,主动的投入,能动的或取,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课后主动的去涉猎和钻研更广博的知识。 “趣味场”的教学原理有现代教育科学为其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反应迅速、记忆持久、并且能将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采取以形象直观,以形促趣;设疑解惑,以理激趣;善于比喻,以情育趣;语言幽默,以谐生趣等方式。如学生书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常常漏写条件,纠错时我采用了幽默的语言:假如食盐遇水能自发的生成氯气和烧碱,那么我们每天炒菜岂不是要炒出氯气来,我们岂不是要把烧碱吃到肚子里,学生大笑,为自己的粗心而感到荒唐。又如,学生写纤维素的水解方程式时也常常漏写“催化剂”评讲时我说,你们写的这个化学方程式告诉我,穿旧了的衣服可以洗洗煮了吃,学生开始纳闷,但马上意识到由于漏写了反应条件才闹出了纤维素和水加热就能生成葡萄糖的笑话。从此以后这些学生写这些方程式时再也没有出现过错误。
五、将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往往是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即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当学生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困难、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时的注意维持不需要努力,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而这种无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心理上称之为“有意后注意”。也是保持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将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应做:
1、要善于安排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的轮换。
一般来说上课之初,学习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间,或上一节课有趣的对象上,新课开始教师应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进行启发性讲述,逐步引起学生注意的转换。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例如上气体摩尔体积时,首先复习摩尔的概念和摩尔质量的计算,根据物质的密度和摩尔质量的知识,求出铁、铝、铅固体的体积和氢气、氧气的体积再出示实物的体积,进而引入新课。不同的课程内容,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或图表等,使学习注意转移,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产生新的有意注意。
经过“质疑→实验→解疑→练习”使课堂教学生动又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一味的“灌注式”教学不利如学生注意的转移,容易产生疲劳,教学效果不佳。
2、把自觉的有意识支配下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是巩固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灵活运用知识的关键。
课堂内设置一题多解的思考,学生实验的自我设计,课后布置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灵活的思考题等等,都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并能熟能生巧的应用。例如化学计算课教学,教会学生应用质量差值法解题,不仅巩固常规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同时也增加了这类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扩大知识面。使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更牢固的掌握学到的知识。
教学中如果能应用有意注意规律,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