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
----浅论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和策略
王周群
(太湖县弥陀中学,86825397@qq.com)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容易题目不会,难的题目又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够。笔者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浅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并提出策略。
关键词:积累,重要性,策略。
引 言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强调积累的重要性,那么,积累的重要性体现在哪?该如何积累?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要探索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由之前的“工具性”转变为对“人文性”的关注。但是对人文性的过分“误读”,导致了两个明显的倾向:淡化基础知识教学,语言文字知识鲜有涉及;课文解读脱离语言文字,就文本内容做漫无边际的讨论。[1]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语文学科不需太努力,也能考个差不多的分数,学生弱化对语文的重视,就更谈不上主动去积累了!
那么,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语文教学积累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笔者试着总结如下:
1.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中国汉字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学魅力无穷,其学习的过程都离不开积累。高中语文教材学习的内容,重点的就是是现代文与古文的学习。
现代文学习中,字、词、成语等基础知识都需要我们去记忆,去背诵,记忆、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积累,我们才能扩大知识容量;只有通过积累,我们才能很好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只有通过积累,我们才能鉴赏文字的美,学会生活的美……
古文教学中,高中教材主要涉及到古诗词和文言文,要想学好古文,积累更是关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古文很有限,那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知识就必须慢慢地积累,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等。只有积累够了,才会活学活用。曾经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句文言文需要学生翻译“(李)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其中“因”字学生很有争议,许多同学不知如何翻译。此时我在黑板上把关于“因”的一些解释通过例句罗列出来:
①于是,就 因河为池。《过秦论》
②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③趁着,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④沿袭 因遗策。《过秦论》
⑤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些学过的诗句时,学生马上就一一对应了“因”的释义,再回到试卷上来的时候,学生个个喜形于色,异口同声的答出“通过”之意,进而把这句翻译为“李林甫通过身边的近臣到禁中禀告皇上”。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积累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可以说,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是感悟美好生活的助推力。
2.积累是写好作文的保障。
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高中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之大,是任何其他题型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语文考试的成败,作文是起决定因素。笔者所在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素材乏乏,语文晦涩,从而得分不高,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高中的学生如何去提高写作水平,这让老师们很头疼。
作文的好坏与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很大关系,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最重要的要求都是要言之有物,“物”就是所要表述的对象,那么如何来表述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语言和素材。语言是文章的重点,素材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两者兼备,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语言表述的好坏,素材的丰富与否,都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3.积累是提高学生人文情怀的关键。
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仁爱、善良、感恩的人;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人。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其中,积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积累,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成长、成熟。
比如在讲解《祝福》时,我让学生分析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时,学生大都只是笼统的答出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毒害,那么具体体现在那里呢?学生茫然。针对这一现象,我引导出之前一直强调的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然后就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是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还是鲁镇的人们都自觉不自觉的充当了帮手,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最后自然而然的把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通过引导,让学生们能够直面民族伤痕,剖析人性弱点,探究社会问题,寻找悲剧根源。这样的阅读活动,唤醒学生的悲悯情怀,让他们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心弱势群体,从而培养大爱的胸怀,具有人性、人道的精神修养。[2]
当然,积累的重要性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叙。积累很重要,但现实语文的弱势地位,学生都不愿付出。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就要积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去落实,让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的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积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有效积累呢,我想,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抓起:
1.课前基础知识速记,日积月累促进知识的增长。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成语等,也是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型,作为教师深知字、词、成语非一日之功就能掌握,它需要长期的积累。然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增大都会让其自觉不自觉的忽视了积累。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每一届新生入学就开始,每节课上课之前,按照座位顺序在黑板上写一个认为最容易混淆、弄错的词汇,同时把相应的注释写在后面。每位学生用用笔记本记载下来,然后记熟。通过长时间的坚持,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字、词、成语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课堂三分钟荐读,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山区一所高中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经济的相对落后,以及父母对孩子缺乏相对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交际不广、表达能力欠缺;在公共场合不善言辞、声音低微;更有甚者语不达意、缺乏条理。
面对如此情况,我设计了课堂三分钟荐读活动,即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你认为很好的语文内容,例如一个成语的来历,一部经典的精髓,一段话或者一首诗的内涵等等。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其中,按照座位顺序轮流,在学生荐读完,师生一起探讨荐读的内容,然后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两年多的坚持,不少学生由最初的不敢言、不会说变成了敢言会说,由当初的不足一分钟到现在的超过三分钟,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课堂三分钟荐读,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也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课外丰富素材积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语文素材的积累,除了课内的积累之外,课外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素材积累不仅仅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有一次作文演练时,以《逆境》为题写一篇作文,批改时发现许多学生材料不够鲜明,后来在作文课时讲解“逆境”的时,问学生有哪些历史人物从逆境中走出,学生想了半天,支支吾吾说上一两个。我脱口而出《史记》上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当我背完后,问学生逆境有哪些具体人物的时候。学生一下炸开了锅,罗列出了长长的名单: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越王勾践……此时,我顺势引导,把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描写他们的诗句罗列一下。让学生再以《逆境》为题,后来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全班同学明显进步很多,作文也言之有物了,再也不是之前为了字数而字数。后来通过多次强调,经常把一些好的素材印发给学生,日积月累,现如今所带的班级,学生的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
4.提倡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拓展学生视野,开阔眼界。
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普遍存在着阅读面狭窄、课外阅读量小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除了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外,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融会贯通。
当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给学生课外阅读常识,让学生养成养好的阅读习惯。笔者针对本校实际,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特意提出了的课外阅读要求:每周至少去学校图书馆里看两次书,每次不低于一个小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优美词句要进行摘录;对于让自己感动的文章要写下收获与感想;每周三的课外活动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讨论会”,每月推荐一篇好文章到班级等。使学生们不仅仅获得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5.倡导“大课堂”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树立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语文学科根植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生活。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近生活。
巍峨大别山,最美花亭湖。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县内各个乡镇,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经常结合太湖县内的一些的山川河流与荟萃人文,讲解家长的风采,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近家乡。如:去体验花亭湖的浩瀚;去领略县内最高峰将军山的风采;去五千年文博园感受历史的厚重;去西风洞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山涧溪流中寻觅朱湘的诗情画意。……对学生进行家乡教育, 培养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关注身边事,这何尝不是一种积累。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做到课堂与社会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语文的魅力,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当然,语文课堂的积累方法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让学生注意细节、注重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鹏伟:《文本研读: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9期。
[2]徐艳霞:《深度阅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2期
|